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

3D列印醫療技術的發展現狀與展望


  1、體外器官模型、仿生模型制造

  用於術前診斷、手術策樣品劃和預演,為診斷和治療提供立體直觀、可觸摸的信息,便於醫、工、患之間溝通,縮短手術時間、降低手術費用,有效提高診療水平。

  2、手術導板、假肢設計

  根據采集的個體數據,為患者量身訂制手術導板和個性化假肢等器具,可提高手術效率和精RP確度;提升假肢設計和制作水平。

  3、個性化植入體制造

  患者受損組織器官有大量個性定制需求,如顱骨、頜骨、鼻骨、下肢骨、脊椎、髖骨等,特別是整容塑形領。3D 打印可實現3D列印精確復制受損部打樣位形狀並恢復其功能。作為全球臨床首例3D列印移植物,2011年荷蘭醫生為83歲婦女安裝了3D列印技術打印金屬下頜骨。

  4、組織工程支架制造

  利用3D 打印可設計和制備具有同天然組織類似的材料組成和顯微結構,賦予高度的逆向工程生物活性和增殖、修復能力的組織工程支架。

  5、藥物篩選生物模型和藥物打印

  藥物篩選需要對不同化合物的生理活性、藥物毒性做大規模橫向比較,生物打印技術制造藥物病理模型、人造器官、以及人體器官芯片(甚至人體芯片)可避免大規模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帶來的倫理、時間和費用問題,在短時間內大規模、高通量篩選新型高效藥物。通過3D列印技術實現多種材料精確成型和局部微細結構,從而實現一種或多種藥物同時精確控制釋放。2016年Aprecia宣布第一個利用3D列印技術平台“Zipdose”制造的治療癲癇病藥物SPRITAM上市。

  6、活性組織及器官打印

  通過細胞三維控制組裝及後期的處理和培養,實現對於微環境、微結構和功能的模擬,逐漸融入全身循環系統並具備感知功能,最終實現組織與器官的原位打印和構建完整的生命體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